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科学佝偻病专题课在教室中展开。与传统课堂“教师主讲、学生倾听”的模式不同,戴煜老师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主角”,不仅高效攻克了佝偻病病因、诊断、防治等核心知识点,更培养了临床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赢得师生广泛好评。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戴煜老师介绍,在课程筹备阶段,她提前梳理佝偻病的教学重难点,录制了包含维生素D代谢机制、佝偻病临床分期特征、典型病例分析等内容的预习视频,并设计了“不同年龄段儿童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差异”“佝偻病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鉴别要点”等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观看预习资料,形成初步认知。
课堂上,戴煜老师摒弃“满堂灌”模式,以学生分组展示、案例研讨、互动答疑为主要形式推进教学。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结合预习成果,通过PPT、思维导图等形式分享佝偻病的病因研究进展、临床诊断流程及预防措施,部分小组还模拟临床场景,演绎了“患儿就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的完整流程。展示过程中,戴煜老师针对学生表述中的疏漏与疑问及时点拨,围绕“如何准确判断佝偻病活动期”“特殊人群维生素D补充剂量的调整”等临床实际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规范展开深度思考,逐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前学习佝偻病,总觉得知识点零散、抽象,尤其是病因与临床表现的关联的理解不够透彻。”参与课程的学生表示,通过翻转课堂的自主预习、小组协作与课堂研讨,不仅理清了知识脉络,更学会了用临床思维分析问题。在模拟诊疗环节,大家真切感受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要点,对佝偻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记忆更深刻。
作为儿科学教学领域的资深教师,戴煜老师始终致力于教学模式创新。她认为,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佝偻病作为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判断力和诊疗执行力。翻转课堂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中互动深化+课后拓展延伸”的闭环设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此次翻转课堂的成功实践,为儿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临床医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不断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疗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撰稿:临床医学院 戴煜;审稿、核稿:临床医学院 李芳、喻德富;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