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学院双基建设,深化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集体备课制度。10月11日下午,德法教研室主持开展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会议由副院长高梅梅主持,李茵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兼职教师参加了会议。
本次集体备课围绕如何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一主题,李茵老师分享了备课过程的几点体会:一是明确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新生入校第一门思政课,它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作用。教师也更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有“底气”地真正讲好这门课。二是遵守基本规范。教师应认真深刻理解双基建设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院的活动方案计划,认真设计和准备教学计划、教案、教学ppt等基本教学文件,抓住教学重难点、时间把握、学生为主体、专业特色、注重实践等几个关键点,同时加强听课和学习交流。三是切实做好准备。充分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熟悉教材框架结构,厘清重难点;创新教学方式,深度挖掘优秀校友、时事热点等素材,探索教育戏剧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同时加强思政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的融合,利用好学生社团、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工作室和公众号等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拓展思政教学的外延。
备课会上,与会教师结合备课章节,就《光明日报》“三堂思政大课”精彩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做到思政课的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课堂实践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特点与思政课教学规律;坚持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案例要与理论、时政紧密结合,要用能够反映学生身边人身边事的生动案例,服务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讨论结束后,全体教师集体观看学习了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备赛磨课专题直播。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活动,使教师们对教材及基本教学文件使用过程中的整体思路和具体问题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展了教学设计思路。(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柏雪 李茵 ;核稿、审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梅梅;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