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德法教研室活动,持续加强“双基”建设,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根据课程标准,遵照教研室备课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于2022年9月19日开展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议。会议由德法教研室负责人李茵主持,张莉莉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明、德法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及学院其他相关教师参加了此次集体备课会议。
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张莉莉首先介绍了人生观教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框架中的定位与设计思路,然后对比新旧教材的突出变化,提出新教材优化了逻辑思路,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了大量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思想,引导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会上,张莉莉分享了自己参加安徽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并荣获一等奖的历程与经验,参会的教师们均备受鼓舞。
其他参会教师从设计思路、亮点、案例等方面相继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热烈的讨论。大家在交流中普遍认为,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德法”课的性质、定位,也要有效解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要切实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在中学知识积累基础之上,更为系统地讲述这门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最后,刘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灵活,举办得很成功。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总体框架上讲解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六个章节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希望老师们能够在课后多阅览相关书籍,把握好原理知识,避免把思政课讲成语文课。他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是适当调整集体备课形式,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教学展示,课堂当中融入时代精神,运用好典型案例教学的方法;第二是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刘明提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俗地说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课,希望在座的老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将课堂讲“准”,讲“透”,讲“活”。
此次集体备课会为老师们开展教学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与会老师均表示通过本次集体备课,对“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受益匪浅。(撰稿:汪露 李茵 审稿:刘明 高梅梅 核稿、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