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要闻 -> 正文

离病毒最近的人—病毒“捕手”逆行记

信息来源:医学技术系 发布日期:2020-04-20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基层疾控人员,我时时刻刻牢记一个疾控人的使命,疫情就是命令,我挺身而出,奔赴武汉,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赵贤清

这是我校2006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赵贤清同学出征武汉时的铮铮宣言。他毕业后一直工作在肥西县疾控中心,现任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面对武汉越演越烈的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一直工作在基层一线的赵贤清看到自己全国的“战友”们纷纷在前线以生赴死,与病毒搏斗,捍卫武汉的生命线,他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当安徽省招募组建第三批援助湖北疾控队时,他没有一丝犹豫,主动报名请缨奔赴一线,是全省疾控系统唯一一名县级疾控人员。

2020年2月23日赵贤清从合肥出发对口支援武汉市疫情最严重的武昌区。他主要工作为疑似、密切接触、双阴出院的等情况的人员进行核酸标本采样。核酸采样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采集部位是主要咽后或是鼻,有的病人会反射性地恶心、呕吐和咳嗽甚至是打喷嚏,可以说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但是他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一个疾控人的责任,刚到武汉的第二天,赵贤清就投入了当地一线的工作。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为了防止公共场所发生疫情感染,按照工作分工赵贤清被分到赴养老院的四人采样组,一天内要完成180人要采样。养老院居住老人情况复杂,有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有患有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还有一些是植物人。面对着穿着厚厚防护服的赵贤清和同事要采集标本,有些老人拒绝采样,有些还对他们打骂。面对如此情况,赵贤清没有后退,他知道他此刻不仅是防疫工作者,还要成为老人们对抗疫情的定心丸,于是他和养老院的护工们一起耐心的给老人们做着解释,一边熟练的采集鼻(咽)拭子标本。

一个房间又一个房间,一层楼又一层楼,当汗水早已湿透防护服里的衣服,当酸软的胳膊轻轻搀扶起一个又一个卧床的老人,赵贤清早已忘记了疲惫,只想用自己专业和敬业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当赵贤清和同事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瘦弱矮小的老人,颤颤巍巍的依靠着门,一直向他们行军人的敬礼目送他们离开。在那一刻赵贤清被深深感动,双手合十对老者深深鞠躬。此时的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逆行的意义。

武昌区有将近一百家隔离点,每天奔赴不同的地点采样,武昌区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他们辛勤的汗水。他和队友们每天采集上千例标本,穿着密不透风厚厚的防护装备,每天都会累到虚脱。赵贤清表示,只要他感觉到累的时候,就会想到那个敬礼的老人,老人的身影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着他变成一个无坚不摧的战士,一直顽强的战斗下去。

“你是谁,为了谁,为了我的武汉同胞不流泪,为了胜利把家还。”

离家半月有余,思念老爸的儿子给加班中的赵贤清发来自己制作的爱心卡片“亲爱的爸爸,希望您早日战胜病毒回来,我和妈妈在家等您!爸爸加油!”看着儿子稚嫩的笔迹,身在异乡的赵贤清不禁心潮澎湃:儿子啊,感谢你和妈妈对我的支持,瘟疫未灭,何以为家?希望你能理解爸爸身上这份责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疾控人,“与病毒比速度,和死神抢时间”这是爸爸的使命和价值!爸爸一定要做你的骄傲,疫情不散,战斗不止。

请在后方祝福我们吧,我和叔叔阿姨要做不分昼夜的逆行者,为你,为武汉,为祖国打赢这场防疫战。

直到3月31日,赵贤清作为安徽省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返回合肥。从2月24日至3月30日,全阶段无休,共走访了50余家隔离点,包括疑似患者隔离点、密切接触者隔离点、康复驿站、社会福利院、养老院、以及居家隔离人群;其中还涉及到两劳人员、滞汉人员、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人员,共采集鼻(咽)核酸样本3000余人份。为武昌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相信在全体检验检疫工作人员与医护人员的一起努力下,新冠病毒一定会早日被“征服” 春已来,花渐开,全国人民俱开颜!(撰稿、审稿:医学技术系 龚潇潇、胡艳 核稿、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