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要闻 -> 正文

校领导为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15 浏览次数:

近日,校领导班子成员纷纷走上讲台,为青年学子讲授《形势与政策》专题思政课。校党委书记董亚杰,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文涌,校党委副书记王劲松,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润霞、严继贵,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潘焱焱通过“专题讲授+互动研讨”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医学教育实践,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场思想盛宴。

锚定强国目标,厚植家国情怀

校党委书记董亚杰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切入,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布局,结合医学教育“健康中国”使命,强调“教育强国是现代化国家的根基工程”。针对“教育强国”建设,她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跨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工程。董亚杰以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等案例,展现学校在医学教育创新中的探索,并寄语学生“以‘大医精诚’精神锤炼本领,在基层医疗岗位践行强国担当”。课程中,董亚杰还与学生就“医学人才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展开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立足历史方位,融入健康中国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文涌解读了教育强国战略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他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从义务教育普及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职业教育改革到“双一流”建设,教育已成为驱动科技创新、支撑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接着以临床医学院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提升、医教协同机制创新等案例,阐释了学校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附属医院资源整合等举措,推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传承医学人文,筑牢精神根基

校党委副书记王劲松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进行授课。王劲松从“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出发,结合学校“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等品牌活动,阐释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他以我校文化品牌建设为例,讲述了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节、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人才培养。课程尾声,学生代表分享了参与社区义诊、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的感悟,王劲松勉励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健康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优化教育路径,培养专业人才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润霞从“职教本科建设”视角,解读学校医学教育提质培优的实践路径,要聚焦课程体系重构,将数字化诊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应用等前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聚焦实践教学创新,依托长三角地区口腔医疗资源共建实训平台,推行“课证融通”培养模式;聚焦质量评价改革,建立“专业—产业”动态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她强调,职教本科需以“产科教融合”为引擎,推动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为基层医疗输送兼具临床能力与创新素养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锻造双师教师,夯实教育根基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严继贵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育强国需以强师为基”,要求专业教师定期赴附属医院、合作企业参与临床实践与技术攻关;科研赋能上,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医工交叉研究,推动教学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评价赋能上,将临床带教质量、技术创新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相长”的内生动力。他指出,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国际化师资培养,已形成“双师型”教师梯队,为医学教育提质提供坚实保障。

产教融合深化,打造教育高地

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潘焱焱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分析学校与长三角地区三甲医院共建产业学院的成果,总结“三链融合”模式:产业链对接教育链,联合长三角口腔医疗机构共建产业学院,开发“临床真实场景”教学资源库;创新链赋能人才链,依托产业学院技术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服务临床需求;监督链保障质量链,纪委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资源整合规范高效。她强调,产业学院已形成“订单培养—企业导师驻校—学生顶岗实习”一体化育人机制,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口腔医疗行业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产教融合成效持续显现。

其他校党委委员也完成了本次为学生讲《形势与政策》课。

校领导班子深入一线教学,将“大思政课”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三全育人”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体现。校领导长期坚持、严格落实讲听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为促进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良好示范和坚强保障。(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磊山 陈佳;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梅梅;审稿:校长办公室 章定国 党委宣传部 黄碧玉;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