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应势而立,2022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年被安徽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近年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始终以“强化内涵建设、铸造职教品牌”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创新性举措推动基地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元化的项目设计和校企深度合作,持续为省内外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培训服务,以“理论精、技能强、育人实”为培训目标,致力于培养“既懂教学、又通产业”的复合型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为安徽省医药卫生中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基地持续探索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改变传统学校单一主体为校企协同、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强化行业企业资源整合。依托国家及省相关政策支持,整合省内外有关职业院校、行业头部企业(医院)等资源,形成“政-校-行-企”协同育人联盟,联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联盟核心成员单位,搭建“技术前沿+教学实践”双元平台,确保培训内容与行业发展“零时差”。
双师导学双轨赋能,既补短板又强实战。基地坚持聚焦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产业经验薄弱”的痛点,由“补短板”生存性培训转向个性化、发展性能力提升培训,注重参训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创新采用“双导师制”即“高校教授+行业一线专家”联合授课,通过“课堂研习+观摩实训”双轨并行,帮助教师掌握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 坚持场景化教学,采用“四真”即实训场景“真设备、真项目、真流程、真考核”开展培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工作场景和技术资源,通过行动式、项目化培训强化“理实一体”教学能力,采用“集中面授+返岗实践”交替模式,促进行业技术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教师在“学中做、做中研、研中教”“上讲台能授课,下企业能实践”的培训目标。
分层施训多维融创,数字赋能云端破界。基地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的课程开发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培训对象安排相应课程内容,强调多维度能力整合,强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要素融入课程设计。整合数字化教学、AI技术应用等新理念,推动教学手段创新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以数字赋能,进行智慧研训,依托虚拟仿真(VR),构建智慧医疗虚拟教学场景,参训教师可随时随地开展沉浸式学习,破解传统培训“时空壁垒”。
双维考评实效导向,成果落地返岗闭环。基地注重具有实效的考核机制设计,建立“过程性+结果性”综合评价体系,涵盖学习态度、出勤率、作业质量及成果转化效果,通过教学设计评比、成果汇报等方式检验培训成效;同时要求参训师资返岗后将培训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并形成反馈报告等。通过建立综合考核机制,起到了强化培训实效应用的作用。
双师深耕培优赋能,成果丰硕效果彰显。经过不懈努力,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20年至今,基地先后承接省内外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国家级、省级培训30余项,培训学员1300余人次;多个培训项目在省级绩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项目,在历次省级视导调研中均得到专家组充分肯定和表扬。基地培训的学员在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他们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多名学员取得成功申报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获评各级各类教师表彰、参与教材编写和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教科研学术论文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成果,为所在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撰稿:继续教育学院 胡德峰 于先清;核稿:继续教育学院 于先清;审稿:党委宣传部 黄碧玉;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