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动“党建+人才”工作深度融合,围绕“双高”建设等工作,服务发展大局,重点聚焦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素质‘双师’培育、高水平团队打造、全方位服务保障等四大领域,突出“七个强化”,持续在人才“引、育、用、留”等环节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度,调整优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人才工作与落实决策部署、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出台“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总体人才规划,组织策划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学科带头人、高水平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培养配套制度,开展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展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人才制度体系。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二级单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列为年度述职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二级单位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与年度综合绩效考核挂钩,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倒逼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是强化立德铸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调整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合署设置党委教师工作部,发挥其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一把手”工程,确保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持续补齐师德制度缺板,先后出台《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试行)》《教职工校外兼职管理办法》等多项师德师风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师德考核监督制度,查处师德失范问题,建立完善环环相扣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强化正面引领,开展系列教育培训、师德警示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教师为本氛围,涌现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小来、安徽省“最美教师”严家来以及10余位校级“师德先进个人”等一批教书育人典型人物。
三是强化引才聚才,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引智工程”,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全职与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坚持引才向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聚焦,向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老小全新”学科聚焦。2020年以来,全职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柔性引进医学检验、口腔医学等专业高层次人才10余人,作为特聘产业教授、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或科研带头人,带动学校专业发展上水平,加快形成“高端引领、批量跟进”的人才集聚态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是强化培育并举,努力提升人才质量水平。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制订并实施《“双师”教师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推动教师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制度落实。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博士教师科学制定聘期目标任务。以教学能力大赛为平台,以赛促教,持续引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先后取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全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十余项。健全教师专业实践管理机制,遴选建设8个教师专业实践基地,培育建设2个校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竞标成为安徽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高职国培”培训单位,积极承接多个省培、国培项目,获批药物制剂专业和护理专业等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五是强化示范带动,引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上水平。围绕重点专业、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培育一批高层次、高技能拔尖和领军人才,建设一批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和团队的整体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分类培养管理机制,研制“英才”、“优才”、“菁才”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加强领军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高水平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拔尖人才引育。制订并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国家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和培育工作方案》,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通过专业的集群发展,优化组合专业群内的教学、科研资源,推进群内各专业的课程、实验实训、科研等资源共享,努力打造一支以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以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专业群师资队伍,提高专业群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新组建5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获批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成功立项建设护理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各1个。
六是强化以用为本,促进人才发挥最大效能。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出台《教师和实验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管理办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竞评量化标准》《待聘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实施教职工首轮岗位聘用聘期考核,研制教师分类管理及考核评价改革方案,提高教师评价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大力建设省优生优育遗传医学中心,合署设置基础性、开放共享的科研实验中心,统筹建设“一院一所一中心”,深度托管省医科院校院融合发展,组建培育高水平、结构化科研创新团队,积极申报高水平科研课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方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推动高层次人才与人才培养工作相融、与行业企业互动、与项目对接,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需求链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引领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十四五”以来,教师共取得科研项目138项,其中教育部科研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1,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8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近130项;发表二类以上高水平论文70余篇,取得横向技术服务类项目30余项,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50余件,牵头或参与《高等职业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教学标准》等十余项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七是强化服务保障,打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组合拳。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安排人才专项资金,保障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用编,加大力度建设若干科研创新平台,鼓励人才对外开展产学研双赢合作,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让广大教师更有成就感。坚持政策和服务同步,积极主动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入职融入、配偶安置、职称晋升、项目经费使用、周转住房、特殊待遇申领等后顾之忧,努力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服务。坚持待遇和情感同步,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全面落实人才各项政策待遇,加大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力度,在全校营造尊重人才、包容人才的浓厚氛围。(撰稿:人事处(人才办) 陈坤;核稿:人事处(人才办):彭顺;审稿:党委宣传部 黄碧玉;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