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要闻 -> 正文

校领导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信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23-05-26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5月24日,学校党委书记董亚杰,党委副书记、校长郑为超,党委副书记王劲松,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润霞,纪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潘焱焱,党委委员朱霖、汪长如,深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一线,面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题讲授,用鲜活的事例、精彩的内容,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堂意义深远的《形势与政策》课。

董亚杰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为基础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关键是质量,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将高质量发展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总体是统筹,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内涵构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董亚杰鞭策同学们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把握时代时代发展需求,发挥个人特长,勇于担当时代重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个人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为奋进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

郑为超结合学校升本前景以及专业特色,向同学们提出国家如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讲述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郑为超指出,数十年来,大中专院校为社会、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同学们的未来大有可为。同时,我国已成为人才资源大国,迈入人才发展的新阶段。郑为超围绕在新时代,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什么样的人才工作短板?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今国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几大措施。最后,郑为超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优秀成绩,并向同学们提出殷切期许: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发扬创新精神,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王劲松首先通过生动案例,阐释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创新发展,引领动力之变;协调发展,激发结构之变;绿色发展,撬动效能之变;开放发展,助推格局之变;共享发展,加速福祉之变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新征程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王润霞阐释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推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要深刻领会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潘焱焱首先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引导,给同学们梳理了从历史看,高质量发展是在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过程中形成的。在课堂最后,潘焱焱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充分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利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朱霖结合社会生活实例,为同学们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开创⾼质量发展新局⾯的几大举措:分别是构建⾼⽔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朱霖强调,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朱霖号召同学们珍惜在校时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推动学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汪长如指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中国共产党总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思考世界之变、谋求中国之略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所适应,不思无以应对。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同学们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强化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旗帜意识和创新意识。(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白敬如 汪露 柏雪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梅梅;审稿:党委宣传部 黄碧玉;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