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报 | 公开制度 | 依申请公开 
教学质量信息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信息 
 财务和资产及收费信息 
 人事师资信息 
 教学质量信息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学风建设信息 
 学位和学科信息 
 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 
 其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公开目录>>教学质量信息>>正文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2024-10-24   审核人:   (阅读:)

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全面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育人”的理念要求将艺术教育的重点从技术和知识的教授转向育人的本质,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着重关注艺术与医学学科的交叉渗透,注重与学生校园生活对接。因此,提高美育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增强美育与体育、人文等学科的共同育人实效,是我校艺术教育的特色。现将我校本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建+美育”融合发展,拓展美育实践途径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从总则、职责任务、实施措施等多个维度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青年人爱国情怀具有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涵育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文化沃土,是青年人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底气和不竭源泉。将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基层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在校内举办的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高校公益行”活动,关注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

党建引领团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同志带领团员代表开展“放飞春天”艺术疗愈助残公益活动,探索助残助幼帮扶机制,积极打造“先锋助残·暖心同行”党建品牌,通过这一品牌活动,形成基层党建新路径,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形式由理论式向体验式转变。

二、多手段夯实艺术教育基础,服务学生审美需求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171号)、《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等国家在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都对学校美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出了指示,高校在实践中应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体。

1.立足职业岗位特色,构建“以美广博”为中心的生命美学课程群

本年度,探索在全校各专业年级开设拓宽视野的审美艺术教育课程《美育基础》,本课程以实现新时代对高素质医疗卫生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为宗旨,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为取向,立足岗位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各种审美活动,融合以美育人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构建美育与传统文化选修课程群,设《音乐欣赏与律动体验》《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短视频制作与入门》《茶艺入门》《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等6门课程,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在网上进行选课,每班50-60人,每门课每学期设1-2个平行班。选修课旨在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公共基础学院美育劳育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美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结合艺术教育和医学专业特色打造的作品《星愈——关于自闭症儿童五感疗愈的跨学科服务》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在全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6个分项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其中,美育案例《上好青春思政课,打造浸润青年心灵的“第三课堂”——高校共青团原创网络文化产品的美育价值》获得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

2.打磨《人文艺术鉴赏》精品课程

《人文艺术鉴赏》课程是我校省级精品线下课程、提质培优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智慧课堂试点项目,课程以学习通平台为载体,强化过程评价;以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为主要对象,在文学作品的框架之下进行相应哲学、美学、文学、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知识链接,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鉴赏,把美学、传统美德等知识交织在一起,使学生增长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习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感受文学艺术的意境和美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教学,力求学生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培育等方面的综合成效。

在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式课程教育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及学校自建资源,通过校级网络教学平台及智慧教学工具,按照“翻转课堂”的特点融入“碎片化”学习方式,既要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人文艺术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水平。课程着眼于分析、欣赏代表作家的经典篇目,同时融入相关美学、传统美德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操”并进,创建以美潜操的综合艺术实践路径

1.实践促学,打通与基础教育课程共建、实践共育的育人模式

开展美育浸润乡村系列活动。一是由学校美育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医药知识和艺术创作,在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乡大埠口村打造的“山野间乡村振兴美育工作坊”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研学场地,成为美育教育特色。二是与乡村小学共建美育劳育实践基地——“山野间”少年宫,探索构建课程共建、实践共育的合作模式,拓展美育学习实践空间。三是开展“山野工坊体验营”“山野雅事,乡间艺课——美育流动大篷车”等特色鲜明、生动有趣的美育实践尝试,通过奥尔夫音乐律动、非遗漆扇制作、艾草养生锤和香包制作、手绘风筝绘制等体验和授课,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2.以体育人,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

公共基础学院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推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如滑板、健身健美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除了运动技能的教学,还在课堂上讲授体育理论课程,包括体育史、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等,让学生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以体育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3.暑期“三下乡”活动,让美育工作坊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提出以及教育部关于在高校推广美育工作的号召下,由校团委和美育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艺术与乡村振兴战略发起成立“山野间乡村振兴美育工作坊”,工作坊坐落于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乡大埠口村,坊内设美育室、中药展示宣传室、志愿者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室、图书阅览室,室外有红色文化旅游广场、药用植物园区等,致力于不断发掘学生优质潜力,激发乡村文艺活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创作需求。

此外,创新艺术展现方式,举办“山野花鸟音乐会”。“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的老师带领学生以奥尔夫打击乐器,伴随音乐旋律演奏和歌唱,山野花鸟音乐会让音乐成为连接青年和乡村的桥梁,让美育的力量在乡村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教育工作是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启迪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的统一,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回顾过去的一学年,经过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促进情感与情绪发展。

关闭窗口

新桥校区地址:新桥国际产业园迎宾大道与寿州大道交口;

芙蓉路校区地址:合肥市芙蓉路632号;

芜湖路校区地址:合肥市芜湖路387号;

邮编:230601;电话:0551-63818254(传真) ; 招生热线:0551-628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