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公共基础学院始终坚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初心,深入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以年度“劳动教育宣传周”为重要抓手,持续深耕劳动教育实践,让劳动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让青春力量在实践中蓬勃生长。
理念先行:多维宣传厚植劳动情怀
思想引领行动,认知塑造习惯。公共基础学院始终将劳动观念培育置于首位,通过立体化宣传矩阵筑牢劳动教育根基。通过每年5月的“劳动教育宣传周”,掀起劳动精神学习热潮。学院联合学生处和校内各专业学院,指导各班级召开专题主题班会,组织观看劳模纪录片,用鲜活事迹诠释“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深刻内涵。自2024级开始开设线下《劳动教育》课程,创新设计了“临床技能劳动伦理”“社区健康服务实践”等医学特色模块,从如何生动转化理论知识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出发点,让知识入脑入心。举办“我身边的劳动榜样”摄影展,学生用镜头定格校园保洁员、食堂师傅等平凡劳动者的坚守瞬间,让劳动之美直观可感;线上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劳动与创新”专题,推送专业劳动案例与实践感悟。
实践筑基:多元场景锤炼劳动本领
学院坚持“知行合一”理念,构建“校内+校外”“基础+专业”的多层次劳动实践体系,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锤炼技能、体悟价值。聚焦生活劳动与公益服务,开展“净美校园”专项行动,学生分组负责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等公共区域清扫与图书整理,用汗水擦亮校园环境。结合传统技艺传承,开展“以劳育美,向美而行”劳动教育主题体验营,组织非遗扎染、落叶贴画等实践活动,学子在折叶、染色、捆绳的协作中,既掌握传统技能,又感受文化魅力。校外联动社区、敬老院等机构,组织学生参与敬老服务、健康科普等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强化责任担当。
创新推出“专业+劳动”融合模式,实现劳动实践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联动。立足医学院校专业特色,学校组织企业见习、急救知识竞赛等专业相关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价值的认知。校园内开展“文明宿舍”创建评比,从内务整理到创意装饰,让劳动习惯融入日常生活细节;校外拓展环保实践阵地,组织学生参与生态调研、低碳技术实操等活动,在专业劳动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同步开展“劳动技能比拼”活动,涵盖生活技能与专业实操模块,以竞赛促提升,让劳动技能在比拼中精进。
“专业+劳动”融合模式下,学生参与了省级、全国乃至国际性的诸多专业技能竞赛,涉及护理、基础医学、药品检测等多领域。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赛事中均能看到学生获得各类奖项,这背后离不开各学院的专业指导,也反映出劳动课程所赋予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劳动品质,为学生在竞赛中斩获佳绩提供有力支持。
成效彰显:劳动育人结出丰硕果实
辛勤耕耘,劳动教育成效在学子成长轨迹中清晰显现。学生劳动观念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担当”的深刻转变,校园内自发参与公共区域维护的身影日益增多,彰显出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劳动教育的浸润更让奉献精神蔚然成风。从校园里的义务清扫到社区中的志愿服务,从传统技艺的传承实践到专业领域的劳动创新,学子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担当。家长反馈“孩子更懂感恩与责任”,合作单位赞誉学生“展现了博学笃行的优良风貌”,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劳动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劳动的脚步从未停歇,育人的征程始终向前。公共基础学院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完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打造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劳动教育品牌,引导学生在劳动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努力培养“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撰稿:学生处 公共基础学院 徐凯;核稿、审稿:公共基础学院 刘志梅;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